查看原文
其他

王栎鑫们因何离婚,需要给吃瓜群众一个满意的理由吗?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编辑|翻译|校对|美编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到底为什么原因要离婚?


这是每个离婚的人,都逃不掉的问题。


刚刚因离婚“爆”掉热搜的王栎鑫,这两天应被这个问题问到吐血了吧。



作为男性偶像歌手,他在25岁的时候“英年早婚”,至今已经有5年多的婚龄,和刚离婚的前妻育有两个孩子,两个人还经常公开“秀恩爱”。因此,不少人想不通,到底出了什么事,让两人走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一时间各种谣言四起。然而让一些人“失望”的是,这段婚姻中无出轨、无家暴这些“常见”的离婚理由,他的前妻公开回应道“没出轨没爆料没实锤,孩子们很好,我们也挺好”。



这就让更多人想不通了,结婚已经这么多年了,想见也不是一时冲动,而且还有两个孩子,又没有“原则问题”,为何还要离婚?执着挖“内情”的人,于是乎继续编造其他像模像样的理由起来,似乎总要拿出一两个能够信服于众的说辞才算安心。


然而,我却想发问:


真的只能因为所谓“无可挽回”的理由,离婚才能被许可吗?


像王栎鑫这样没有所谓“原则问题”的离婚,真的就是对自己对别人不负责任吗?


我们如此不希望发生离婚,到底是在担忧什么?


“离婚”虽然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确实还没达到“离婚自由”的地步,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有其价值。为此就王栎鑫离婚这件事说开去,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一、及时止损的智慧:为何一定要等到“无可挽回”才选择分开?一杯咖啡


没有出轨、家暴这种“无可挽回”的事由,婚姻为何还会解体?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答为何在不少人心中,似乎离婚总要与这些“重大”事件有关才顺理成章的原因。


一般来说,大众比较能够接受的离婚理由是:


1、婚姻中出现第三者。


2、一方有其他同等严重的错误,如赌博了,欠下一大笔外债了,犯了严重犯罪,特别是针对女方的,如这几年成为爆点的家庭暴力……


一旦有人离婚,我们往往也会从这两个维度去寻找缘由。甚至,有些婚姻或感情中的当事人,觉察有异样后,也会循着这个方向,去寻找婚姻中的“重大问题”。



前段时间,有一个00后的男明星和他的圈外女友闹分手,这位圈外的女友就怀疑是男方另有新欢,甚至还不至于一个,认定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对方变心。然而,事实真相大白之后却发现,原来这些是她想象出来的“敌人”,所谓的第三者实际上是在她之前的前任。


虽然是“乌龙”事件,但是背后的心理动因依然值得深究。可见,不仅是外人,即便是婚姻中的当事人,也有不少人认可一段关系的解体,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外力”因素介入才行,要么是出现了“第三者”,要么是一方犯了大错(另一种形式的“第三者”)。


然而,这个推论本身是有问题的。


现代婚姻家庭心理学习惯从系统论的高度看待婚姻和家庭问题,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


1、两性关系之间的问题,本质上是两个人之间发生了问题,而非“第三者”(可以是人,也包括子女、公婆等,也可以是实体物或者抽象物等,如工作、金钱矛盾等)造成的,只是“第三者”介入后,会让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2、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出现这段关系问题的“替罪羊”,即有一个人或其他事物会充当问题的来源,遮盖问题本身。


3、因此要回归到整个系统之中去看待两性关系和这个“替罪羊”,这是一个系统,不能割裂开来处理。


具体来说,之前提到的出轨也好,家暴也罢,实际上只是这段关系出问题的表象,不是真正的原因。也就是说,首先是关系本身有一定的问题,才导致了这些事情的发生,而非相反。


从婚姻家庭动力学的角度看,类似出轨和家暴这种情况,弄不好还是一方当事人试图用这种方式“解决”婚姻问题的一种方式:


如出轨,往往是通过寻找另一个人,去填补目前婚姻中某些无法满足的需要,或者通过这种方式向另一个人“抗议”,著名日剧《昼颜》,便是用这个视角叙事的。两个出轨的主人公,其婚姻生活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貌似可以再另一个人的身上得到暂时缓解。



又如家暴,往往是一个人觉得婚姻或关系出现问题,出于控制另一方的目的,实施的威逼利诱行为。中国大陆家暴题材普及剧《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其实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家暴,他每次的家暴行为恰恰就发生在他自认为妻子将离开自己的时候。


当然,以上的方式显然是不恰当的,而且注定只会让这段关系走向毁灭。


因此,当我们把这些关乎离婚的“无可挽回”事由深入剖析之后,问题就变成了: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最终才能成功离婚呢?


显然,问题早在“出轨”、“家暴”之前就发生了,不能用没有产生这种情况来自欺欺人。


但是,不让问题的走向朝着“出轨”、“家暴”等“无可挽回”的方向发展,却是两个人可以作出选择的。


至少在我看来,不让问题愈演愈烈,直到可以递交一个“说得过去”的离婚理由才选择正式分开,能够“及时止损”的处理方式反而应该是我们倡导的。



日前以95岁高龄仙逝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宗英女士,一直以来以赵丹夫人为人所知。实际上,她和赵丹成婚之前,有过一段婚姻,她处理这段婚姻的方式就值得探讨。


按她自己的叙述,这段婚姻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问题。


但是,她总觉得两个人聊不到一块儿去,而且每次丈夫出去工作,她就会很放松,每当丈夫回家,她就会感到心情低落。


这种女性的直感让她意识到,这段婚姻是出现问题了,不应该继续走下去,如果勉强维持,一定会发生更不幸的事情。


后来她便及时提出离婚。幸好丈夫也比较开明,没有为难她。


与赵丹成婚的时候,前夫和前婆婆都表示了祝贺,甚至把她之前的嫁妆送还给她作为礼物。他们一直维持着还不错的朋友关系。



从这一段故事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1、婚姻真正“无法挽回”的理由,应该由当事人自己决定,而不是外人以为的事由。


2、是继续往下,最终酿成如出轨、家暴这样的“无可挽回”,还是及时收手,让大家体面退出,甚至可以维系还不错的关系?这是考验双方智慧的。


希望前有黄宗英,后有王栎鑫,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二、如何理解“珍惜”:为何不能磨合磨合,继续在一起呢?一杯咖啡


看到这里,我想许多人还是会忍不住发问:


既然没有这些“原则问题”,为何不能磨合磨合,继续在一起呢?


有这种看法的人,往往会提出两个理由:


1、相处日久,应倍加珍惜才对。黄宗英和前夫认识时间也很长,王栎鑫虽然是89年出生,但是今年才31岁的他也有5年多婚龄。


2、婚姻有“牵绊”,更应慎重。特别是王栎鑫,与当年的黄宗英尚未生育相比,还有两个孩子,这看起来更是一个理所应当继续在一起的理由。



有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有不少从事婚姻调解工作的专家,也有这样的想法。


最近,陕西有一对已经结婚40年的老夫妻,在闹离婚。


妻子就指出,她这40年来,一直在忍受丈夫的“家暴”,只是看在孩子还小,才一直忍着,直到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这才选择离婚。


然而,法官却认为,夫妻既然已经共同生活40年了,“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晚年”,只要双方互谅沟通仍是一个“美满”的家庭,所以驳回了妻子的离婚诉求。


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抛开引人注目的“家暴”不谈(因为这件事双方还有争议,妻子也没有十足的证据),且就双方都认同的“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来说,有法官这种“只要互谅”就可以过下去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


在他们看来,婚姻既然已经维系了这么长的时间,这说明,两人其实有比较长磨合关系的经验,为何不能继续再尝试?


同时,这一段婚姻已经有自己的成果了(孩子,当然并不仅仅是孩子),来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


然而,这些看法,实际上是站在这一段婚姻之外的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供的意见,并不是对这对夫妻的共情,更谈不上对孩子的共情


1、你不是他们,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为改善关系已经做过努力?


要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轻易地放弃一段关系,在这段关系无法转圜之前,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尝试改进。


不能你没看到,或者他们改进的做法与你不同,你就判断他们做得还不够。


就像这位已经结婚40年的阿姨,她没有做过努力吗?换个视角看,她都努力尝试了40年了,依然没有改变另一个人。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她继续努力呢?她继续这么做,反而是徒劳无功的,是不够爱惜自己的表现。




2、你不是他们,你怎么知道他们想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


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他们在这段感情中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对有的人来说,他可能觉得日子就这样过也可以,但对有的人来说,他可能觉得自己不能这样蹉跎人生,要尽力把握余生,不要让生活继续重复过去的模式。


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就应该由当事人自己做主。


这位结婚40年,已然步入暮年的阿姨,比任何人都知道时间的宝贵,她不需要别人教育她什么才是幸福的晚年。


当然,对于才31岁的王栎鑫来说,他更没有必要等到大半生已过,才鼓足勇气结束这段关系,光阴如梭,他更应该做的是珍惜时间。




3、你不是孩子,你怎么知道他们就希望在怎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


“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跟你离婚了!”是中国家庭中较为常见的一句话。不可否认,确实有很多夫妻就是为了孩子,才继续维系婚姻的。


但是,要知道,这个做法更多是旧时代生产力低下,一个人无法独自抚养孩子的无奈之举。在当代社会,大多数能够实现经济独立的夫妇来说,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


要看到,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家庭功能是否正常比家庭结构是否完整要重要得多。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王丽敏教授做过一个跟踪20年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发现那些父母经常吵架(也包括冷暴力)的中学生比父母离异的中学生心理问题要严重得多。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当然也愿意帮助夫妻改善沟通,看看能不能继续经营家庭,但是如果双方已经不愿意努力,那么还是早一点分开比较好,这对自己,对孩子,其实都是更好的选择。


童年时光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应倍加珍惜,不应在争吵中消磨。



因此,不要认为王栎鑫这种没有什么“原则问题”就选择离婚的做法是不负责任,他们没有继续维持婚姻这个外壳,其实才是负责任的表现,才是懂得“珍惜”为何物的体现,值得大家尊重。



三、正确看待自己:我们到底为何不敢离婚?一杯咖啡


话说到这,既然离婚不需要等到“无可挽回”的境地,也没必要因为没有“原则问题”就不断磨合勉强自己,对于离婚这件事就应该平常心看待了。


但是,显然对离婚心怀恐惧的人,依然大有人在。


所以,我认为,正确的问题不该是问别人为何要离婚了,而是要问那些陷入婚姻困境的人:


为何不(敢)离婚?


我认为,这背后既有客观的外因,也有更为紧要的内因:


1、普遍存在的“离婚歧视”。


我们社会存在“单身歧视”,你不结婚会被人另眼相待,有些岗位就存在对单身人士的“玻璃天花板”。但是,如果你结过婚结果又离婚了,也会被人另眼相待,被认为总是有一些个人缺陷才导致婚姻不幸。


特别是对女性,总认为女性离婚就“贬值”了。


现实中,依然有女性因为发生过性关系,已经不是处女,丈夫或男友事后提出分手,就认为自己“前途尽毁”、“人生无望”。可想而知,有这种念头存在,或者就这么看待女性的话,怎么敢轻易提离婚?


2、离婚伴随的羞耻感和丧失感。


当然,上面的“离婚歧视”都是一些陈旧的观点,但是自己不能左右他人的看法,关键是自己如何面对离婚这件事。


然而,不少人对离婚这件事抱有比较根深蒂固的看法:


1)离婚等于某种程度被人抛弃了,是自己能力不行的体现。不管别人是否会另眼相待,在他们心中,已经认定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因此这种羞耻感让他们无法跨出离婚的那步。


2)离婚就意味着过去的丧失、关系的丧失、个人美好家庭形象的丧失,这种丧失感会压垮他们,让他们努力维持婚姻的外壳不放弃。



为何现在有不少人很难做到和平分手,总是要在分手之前或分手之后闹一出?


他们肯定不是为了让大家“吃瓜”作出的自我牺牲,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离婚或分手带来的极度羞耻感和丧失感,为了摆脱这种负面情绪的困扰,他们认定是率先提出分手的一方(不管对方是否有明确的过失)需要为此负责,因此通过恼羞成怒的方式指责对方,让对方出丑,让这桩分手满天下皆知,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


然而,实际上当他们采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的时候,就已经默认自己确实认为因为分手自己就变得更糟了,这无疑是放大了这段关系的解体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会因此更加坚定这一信念。


实际上,要想不被人另眼相待,首先自己要正确对待:


1、离婚怎么就代表一个人差劲了呢?相反,结婚怎么就可以代表一个人完美了呢?这只是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与一个人的实质如何无关。


2、对方不再爱你,并不代表你不够好。我们好不好的基础,如果只来自于外界的爱,这个基础显然是脆弱的,也是缺乏持久性的,只有自我认可、自我欣赏才是好的坚实基础,也只有基于这一点,才能吸引到真正的爱和欣赏。


3、人总是要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得到一些东西。结婚就没有丧失吗?也有的,只是那个时候的气氛烘托下,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获益的场合罢了,细细算来,结婚让我们失去的东西也很多。所以,要平衡看待得失,当你因为离婚的丧失感而畏惧之时,不妨细细盘算离婚的获得感于你究竟是什么。




话说回来,我就比较欣赏王栎鑫和他前妻的分手声明,他们平和对待的心态可谓跃然纸上:


1、平静分手,不指责。


2、高度肯定对方,其实也是肯定自己过去的选择和经历。


3、放眼未来,祝福对方,其实也是祝福自己有更好的未来。


他们确实没有给任何人一个婚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交代,这一点肯定不能让许多吃瓜群众满意。


但是,婚姻说到底就是两个人的事,即便给你一个理由,你又怎么知道那就是真正的理由呢?


至少,以结果来看,他们这样的做法,至少对得起自己,在“离婚自由”都很困难的现在,这已经足矣。



最后写两句,给最近热议的“离婚冷静期”。很多人吐槽说,是因为“离婚冷静期”要实施了,所以王栎鑫们才迫不及待地离婚,以免到时候要冷静,不好离了,玩笑归玩笑,但是玩笑背后体现的社会情绪,还是很值得玩味的。


我认为,针对“离婚冷静期”的诸多讨论虽然偏离了这一制度抑制“闪离”的本意,但是这种担忧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因为,这告诉我们,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即便他们的心灵可能还是套上了一些枷锁,但是骨子里他们还是期待“离婚自由”的,不希望在“离婚自由”之上设定太多条件。


当然,“离婚自由”不代表说要随意地离婚,毕竟离婚从来就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一般来说,也不会过于随意对待。但是,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心理层面,能够保证一个人拥有“离婚自由”,对于鼓励人们无需后过多后顾之忧地进入婚姻,鼓励人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作出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显然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把历史沿袭赋予“离婚”的过度阐释解绑的过程。


就像结婚就是结婚,不要过于复杂化,离婚也就是离婚,也可以平常心对待。


希望以后“XX离婚”,不至于再让人诸多揣测,少一点阴谋论的视角,多一些对余生更精彩的真诚祝福吧。



END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婚恋心理”、“社会热点”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总是分心该怎么办?| 抵御分心的四个策略你该如何改变会妨碍你身心健康的二分法思维
《听见她说》杨紫:想回到过去杀自己|如何自我疗愈童年的创伤
一个人具备哪些特质,意味着他有可能是最佳伴侣?
“我叫你不要咬人,但没说不要嘶嘶作响”|如何打破双重束缚
看完大连理工去世学生遗书,我想把这封信寄往他去的地方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中国性学会线上认证学分课:荷兰专家教你做好性教育

“不要浪费一场危机”|一杯咖啡重启系列·危机干预公益培训报名

如何安慰别人,才能恰到好处?|2021重启·“安慰课”报名

按图画影视组要求,增加声优和戏精招募

一个深入认识自己的机会:专业心理测试“罗夏墨迹”公益申领

2020夏秋版:职业生涯发展有困惑?来一次专业平价的咨询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0最新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